Thread
基于声音和其他方式的写作练习
-
基于声音和其他方式的写作练习
第一阶段
堆了一堆莫名其妙的语调,其中一些仍然很不习惯。
- 对象描述:相对图像来说显得多余。
- 即时对话(声音模式):分散,有一定背景但是分散,基本上导向平常事件,因为这类对话的主要目的是日常导航。没什么信息量。
- 旁白式叙述:这个就非常熟练了但是本项目需要的不是这个语气。
- 即时对话的主语部分:奇怪。同时偏向日常。
- 过去式对话陈述(声音模式,非导航):比较符合本项目的需要,Scratch&Jesus的类似语调,似乎可以做成连续的0级线,待验证。
- 你语调(非对话):我对人没有足够关心以至于使用“你”称呼读者。
有关的:
→分离问题虽然内容是分离的但是有一个具体的核心概念,这类似于我即将要做的写作。
-
经初步尝试,发现前述过去式陈述(现在叫做闲时陈述更合适)形式运用非常自然,由于无目的性,可以更自由延伸到其他话题,但是文章内容是有规划的,所以有时候话题要往某些方向去,还没有试出来这个怎么操作。
它似乎很容易与各种形式的图像进行关联,也适合作为零级线。
这个语调在性质上还可以与第一视角结合运用。
-
目前试验出现的问题是:“这种级别的关联是否真的足够?”。
但这个问题本身可能不正确。因为目的不是形式上的足够而是感受的准确。
那么现在的方向是什么?
-
此外,可能还存在另一个错误,即声音是时间的结构,如果仅从瞬间(空间,形状)来考虑这个问题,那么情况可能从一开始就变得无法推进。
-
人能够这样思考吗
-
堆叠和回溯的关系 等等
-
将语言理解为片面的解释不正确,特别由于许多现象不需要解释。Shore针对摄影和文字关系的阐述(即文字的解释性质)在这时并不适合声音导向的写作,因为解释是隐含的,在图像中也具备,语言能做得更好,但如果这么做,它将成为一个旁白而不是持续始终的元素。《苏联公交车站》中图文关系即是如此。
一些前提可以用旁白的方式引入,但是需要考虑形式以及是否必要 。
-
这个结论导致的的另一个说明:排除了解释写法则纯对话的模式也可以改变,成为描述混合型,类似于德里罗的手段。
-
但描述的写法依然不自然,即使不考虑“此处需要的图像”,因为描述基本上是视觉和听觉的,因此预设了固定的情景,但线性表达的意思不对,并不是统觉体验。
-
语言的确更加自然(尽管仍然困难)。
工作名称为“迈阿密”的文章部分第一个草稿可以认为完成。接下来应该重新整理,因为零级线的引用仍然不明确。
-
整理并补充语言和少数关联之后,整体结构列出来也非常复杂,几乎是一个全长度图书的样子。究竟是因为话题本身分散,还是需要这么长的结构?因为图像本身可以包含很多信息。
或许段落/主题数太多了,而且还有零级线没有搞清楚。
-
可能单纯从草图来讲只能做到这样。可以先开始,根据最强烈的视觉元素重新理语言和布局。
因为最终需要表达的是时间的结构而不是含义。
● -
啊啊啊啊啊啊还是搞点图
-
因为最终需要表达的是时间的结构而不是含义。
这个关键事实表明,语言以及其他媒介此时也必须是描述而不是解释性质的,因为不存在需要被解释的含义。
此外,这个框架下的文字也不需要局限为声音,一切符合描述原理的文字结构均可, 但是比起2020年和之前的情况应更加规范,除了描述现象以外不携带多重目的,其构成本身也是独立的情境,它可以为相关联的画面服务,但不要求。
● -
主要问题:“就那样”表明了那些瞬间的一般共同特征,缺乏一种评价或筛选他们的手段。
-
我并不清楚文字先行的方式对我来说真的可行,这可能与思维习惯有关。同时,我不喜欢阅读文字。
这使得接下来的工作重心再次发生变化,但本次文字试验有充分的记载,以后也能在这个基础上继续研究。
→十月写作试验迈阿密
(题目为工作名称)
1 航班
[Read More]
另外,今天阅读了数字艺术博物馆↗对许多熟悉的俄罗斯视觉艺术家的访谈,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。
-
我发现,将体验尝试转化为线性的操作并不合理,局部可行,但是全局并非线性而是综合、任意的。不应将图形工作的规划建立在线性组合的基础上,即使顺序特征很弱也不行。
这可以解释迈阿密练习中出现的情况,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构思最后导向为旅行的形式:它提供一个模糊的顺序。
-
事实上,期望达到体验效果的电影的主要问题也在这里,例如《阿凡达》等。互动电影(电子游戏)和相册的处理方式具有优势,但仍然有内生顺序的限制,然而其程度似乎可以接受。
-
接下来针对图形的讨论就新开一个话题:
-
另外,今天下午对图像生成探讨出的结论可能也适用于文本结构,需要继续工作。
(指简化到最关键原理,见180本和这里)
● -
图示法的进展表明,纯粹的形式导向甚至比散列的文字更散,可能因为它实在是生成地太快了。
-
第二阶段
时间的结构!尝试从形式的流动(在这里实则体现为韵律)入手。
一个杰出的建筑首先要考虑对于历史和叙述的效果。
其次,建立复杂的重复。
叠句,《新兴建构图集》雷泽&梅本
……我更喜欢从思考某种影响开始,……
《关于构成》艾伦-坡
-
似乎要分开看形式韵律和元素韵律
-
什么是人性时刻?什么是人性?
是机器无法做到也根本没有考虑过要做的哪些瞬间吗?
-
不管那么多了,先扩充了本次尝试的一部分,一定程度上回归了最初的语言习惯,但可以认为比2019/2020的产物更加规范和有结构:
→图案图案
(工作名称)
[Read More]
-
视听手段是有效的。
-
但这整个操作实在是太蠢了
-
可以再尝试流式手段(但如果这样,其目的是什么?)
-
目前的分析:
我所需要的情况通过画面是最直接和自然的,这个事实的显著例子如同19年左右的机舱相关图示。语言提供的这种若氛围其实依赖读者想象而不是确定指示。虽然有时这是需要的,但如果我们需要有指向性地描述这个氛围,那么模棱两可的方法从一开始就没有处在正确的方向,这也是为什么会陷入“这玩意对吗?好像对?但是好像不这样也对?”的情况。
-
仍然有一些有益的成果:
- “打断”模式。
- 以场景镜头切换为导向(但是文章甚至笔记书写起来对于这种瞬间来讲太慢了)。
-
第三阶段
又要启动新一个阶段,而我甚至不知道怎么做。可能要与图像更灵活地结合,此前的方法相对比较笨重,容易定在一个位置。
必须有一种跳得更快的手法。
-
从图像手段衍生出来的自动写作有可能适用于本阶段的继续实验。事实上,迈阿密、图案的生成原理已经类似,但看来出于直接语法的考虑并没有实际放开为真的自动写作,第二个问题是图像与文字之间的描述与解释的关系没有区分出来,因此还需要思考,但是总得来讲已经可以操作。
2022/03/10 21:57:12